身在印度,分享台灣
- 編輯台
- 2018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18年5月28日
文/ 王昱程(文字記錄)

排灣族還被稱做斜坡上的居民,他們非常注重婚禮,所有繁瑣的細節都是意義非凡的祝福。3月13日這天下午,蒂摩爾古薪舞集為Kaishiki Nrityabhasha簡介排灣族傳統文化,他們特意在眾人面前一件一件換上傳統服飾,逐一介紹其中的象徵意涵。一句一句教唱歡聚歌,接著牽起所有人的手,跳著四步舞同時唱歌,漸漸地,教室儼然成為了部落的聚會所。下一個瞬間,我們就來到了部落的婚禮現場,路之和我們分享傳統排灣族的婚禮禮俗,新郎和他的朋友們必須合作背著新娘越過一座座山巔,守護新娘不讓她的腳落地,這是對新郎的考驗,更是愛的表現,現場,他們邀請Kaishiki Nrityabhasha的年輕團員,戴上美麗的頭飾,體驗這段翻山越嶺。眼下何嘗不也就是一段美麗的姻緣,原本陌生的兩群人,牽著彼此的手一起唱歡聚歌,跳起四步舞,唱著跳著就填滿了時空的縫隙。

Kaishiki Nrityabhasha總會在蒂摩爾分享的工作坊邀請更多學員加入,他們的眼神充滿好奇,像是被吸入一般,學員回饋自己在這樣的律動和歌唱當中感覺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結,確實是啊,這是在斜坡上的長出的律動與歌聲,都是傳統排灣族的生活情境自然發生的,是不假雕飾,不為表演而作的,參與祭儀的身體。
隔天在Odissi舞蹈工作坊以前,Dakshaji邀請巴魯分享50分鐘蒂摩爾研發的排灣族當代肢體訓練,簡單的伸展之後,從四步舞的律動開始,隨著吐氣重心漸漸低沈,然後開始在空間中以四步舞的腳步繞圈,我們的歌聲也隨著淨皓的帶領縈繞在教室裡,動作並不複雜,卻是在不見盡頭的反覆當中學著調配呼吸與能量,感受呼吸和腳步所引發的感受。暖身的最後我們手牽手圍成圈,四步舞的步伐依舊,路之引導我們在重拍時發聲,把力氣往土地傳送,聲音隨著由內而外釋放,大家的額頭都掛著剔透的汗珠,一開始還有一絲懼怕和怯弱,但路之的引導就像是一劑猛藥,刺激著自己一次比一次釋放更多,逐漸地被壓縮在體內地情感就這樣從肚子裡冒了出來,Kaishiki Nrityabhasha的資深舞者Namrata分享她在這個階段淚眼盈眶,這個訓練從讓人專注於身體的律動,最後引發了內在湧動的情緒;Dakshaji說這個訓練讓她感覺到釋放,身體好像也跟著心情輕了起來。

3月14日的傍晚是蒂摩爾古薪舞集與Kaishiki Nrityabhasha用當代創作交流的時刻。Kaishiki呈現改編自1947出版的美國兒童繪本,《The Saggy Baggy Elephant》。利用奧迪西舞蹈原有的動物角色(同時也有新創),鋪排一則當代的床邊故事:原本沒有自信而渴望成為別人的小象,在一段旅程的終點終於遇見象群找到歸宿,至此不再孤單。奧迪西舞蹈利用表情、手勢、軀幹的弧度、重心的擺放、面向與腳步的節奏,將動物的神韻塑造得靈巧活潑。

蒂摩爾呈現甫於去年首演的作品《Varhung~心事誰人知》,利用月桃葉的採收、擷取纖維與編織的排灣族部落勞動意象,讓舞者們訴說著各自心中那份無法說出口的心事。Kaishiki Nrityabhasha的大家看得出神,二十分鐘的選粹就在兩團之間建立了心靈之間的繫帶。淨皓、舞祖與慈恩的身體裡飽和著四步舞的律動,呼之欲出,卻欲言又止;內在的張力促使速度變化,每一口氣都吐得深沉,Dakshaji 感動得分享:她看見無論是排灣族的傳統舞蹈,或是蒂摩爾的當代作品,都是心靈與自然之間的對話。接著蒂摩爾分享了《Varhung~》當中的幾個動作素材,沒有暫停休息,重複的動作組合加上速度漸快與能量漸強,專擅古典舞蹈的Kaishiki團員,一開始有些難以協調,但她們專注地觀察與自然平衡,讓她們在掌握要領之後,開始自由地釋放。

鈺婷曾經分享過,提到《Natya Shastra》(舞劇論)當中定義了理想的觀眾,其元素包含:冷靜、無雜念、富想像力、容易感受、沒有偏見。Kaishiki Nrityabhasha的大家完全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眼神專注散發光彩,每每蒂摩爾的歌聲響起,可以看出她們全身都在感受,也許,這是舞蹈人之間的英雄相惜,又或者:觀眾本應如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