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與目標
- 編輯台
- 2018年5月2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19年5月14日
文/ 黃鈺婷(策劃人)
(編按:為了讓讀者更能理解本計畫的初衷,特意上傳企劃書內容,請搭配策劃人在交流活動結束後的書寫〈策劃寫在交流之後〉)

緣起
若以國族作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台灣人共同的想像認同會是什麼?這個議題在不同世代用不同方式處理著,將時間的因子放入,此時此刻的我們,面臨西方歐陸思想的引進,極快速的社會變遷、物質條件的急速進化,我們仍然會想追問,在這個島嶼上,我們是否有共同的想像?到了 21 世紀,身為島嶼子民能夠採取什麼樣的思維與行動。
在面對不斷襲來的你/我/他者、傳統/現在/未來的議題,想要找出一個行動方案,而這個方案是開放的,裡面包含著你/我/他者、傳統及現在,但是將未來保留給未來的可能性。透過琉璃計畫,以舞蹈的面向橋接了台灣與印度,提出「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這個主軸概念,媒合了台灣與印度兩個深植于自己文化傳統的舞團,當傳統面臨了當代社會的處境與生活,如何在舞蹈中適應及創新,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語彙與外界對話。這個行動方案,加入記錄研究團隊作為第三個角色,負著所學的背景知識實際進入到交流場域加入觀察行列,利用文字書寫及影像記錄下這個過程,如何能將理論實際運用到這場傳統與當代的相遇,進而發展出對雙方提問,也是令人期待的。
琉璃計畫引介印度藝術家來認識台灣,即便是認識一部分的台灣,也是台灣文化,就如同認識印度古典舞的其中一種,也是一條路徑認識印度,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會是這個世代的行動基本命題。著眼於對雙方文化有多一點的理解,感受到傳統藝術及文化面臨現代社會轉變的課題,各地藝術家們採取不同方式及策略因應,藉由彼此的交流,可以在藝術的創作過程提供不同想法,也為彼此的藝術文化注入新的氣象,也期許 2019 年能進行雙邊舞團共製作品,在台灣及印度演出。
目標
「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計畫,依據琉璃計劃文化交流合作要點,2018 年將計劃目標定位在工作坊研習、研究、觀摩、田野調查及記錄的工作項目,會分成四個階段進行,1.在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及資料搜集與提供、2.到印度觀摩及進行交流講座、3.印度舞團來台進行工作坊研習、4.交流初步成果呈現及整理,前一個階段都是為了下一個階段而鋪陳。
在舞團的層面,期望能夠透過不同文化的刺激提供啟發,讓雙邊舞者能夠有初步的創作,利用排灣族藝術生活節的場合,進行 Showcase 成果展演;在記錄研究團隊的層面,期望能夠透過參與觀察、採訪側寫,以文字及影像記錄這次難得的臺印舞團交流經驗,並製作網站將紀錄的過程提供外界做為案例參考。就文化的層面,希望能透過此次交流,讓臺灣及印度能在藝術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找到彼此發展合作的可能性。
探討舞蹈的傳統與創新
印度古典舞蹈及排灣族的傳統舞,其實都已經根源於各自文化發展得相當久,東印度古典舞自印度獨立以來,藉由許多偉大的舞蹈領航者,漸漸將逐漸失傳的舞蹈作了系統化的脈絡整理,在歷史的建構以及動作的發展上都有很大的躍進,進而從原本的宗教祭儀領域進入到印度的學習系統(非一般的學校體制),讓傳統得以用新的方式傳承下來;現在的 Kaishiki 舞團,就是傳承到第二代以及現在的第三代舞者,然而,面臨到這幾十年間,印度獨立之後社會及世界的快速發展,對於編舞上的構思,也漸漸有一條路轉向與世界其他的文化連結,連帶的在肢體的使用上也會因為交流而有不同質地的動作展現。排灣族舞蹈,一直都與文化的祭儀有連結,由於祭儀仍然維持著身體律動的記憶,但從原本的文化場景,轉入到當代藝術的展演舞台,同樣的也必須有一段轉換的過程。透過琉璃計畫,將原本不認識的兩個舞團拉在一起,從文化、從動作、從編舞的概念,去討論彼此的進程,以及能夠如何一起工作,一起發展,這些都非常令人期待。
進行舞蹈的理論與反思
這次的交流,加入記錄研究團隊,以北藝大的研究生為中心圓,向外擴散加入不同背景的研究者籌組成團隊,由於對於理論的使用常常僅限於論文發表或是舞蹈評論,是否能夠透過行動,在實際的交流場域發生哪種作用,是這次記錄研究團隊也想觀察的部分。目前的想法,會先基於自己關注的某些議題列出提問,這些提問會出現在交流講座及採訪,舉例來說,研究團隊先拋出一個基本議題「什麼是舞蹈?舞蹈的要件與構成元素是什麼?」請雙方的團隊進行回答,會產生這個基本的提問,是因為在學術上,已確知舞蹈的概念甚至名為「舞蹈」的名詞及論述,根植于西方的認識較多,但對於印度及台灣,對於這個普遍使用的詞想法可能有別,想要先從這個點切入,讓雙方團隊知道在彼此的文化脈絡下,如何看待舞蹈這件事,有可能從這些對話中,找到彼此能夠共通或相異的所在,更進一步地進行探索。
不過,舞蹈發生的過程總是比舞蹈的言說還要多出很多,這是舞蹈在藝術層面的特出之處,意即,動作的發生可能已經超越了語言,記錄研究團隊可以透過參與觀察及記錄的方式,回過頭思考理論切入點,並提供影像及文字記錄作為產出。
透過藝術交流讓台灣被認識
舞蹈的出現依著不同的文化環境而產生出不同樣態,因此,前往雙邊環境,對於以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民情,就顯得格外重要。雖然藝術不應該該為了藝術以外的目的服務,不過藉由引入印度知名的藝術家來台灣交流,也是一個認識台灣的管道,相信在這樣的出發點上,琉璃計畫對於台灣關係的拓展,會顯得有意義。記錄研究團隊會在前製作業期間,前往屏東排灣部落,實地參與部落婚禮,並以影像記錄排灣族儀禮與舞蹈的發生。接著是臺灣團隊出訪印度,裡面有蒂摩爾古薪舞集團隊與記錄研究團隊,這次的出訪的目的是實際進行雙邊文化交流,比較屬於印度舞團教學觀摩及講座型的交流,從彼此文化的認識開始,從認識裡面抓取各自有興趣的部分,構思印度團隊來台灣進行雙邊工作方的交流方向。最後是印度團隊來台灣,直接安排印度團隊就住在屏東三地村地磨兒部落,白天進行交流,其它時間可以在當地體驗排灣族文化與生活。尤其 4/27~29 號是排灣族 Tjimur 生活藝術節,印度團隊也可以透過參與活動、手作工藝,能更深入地理解排灣族文化。除了部落,也會安排印度團隊利用週末,到台中歌劇院參與 2018 台灣國際藝術節表演節目,印度團隊來台灣能夠體驗到臺灣的排灣族文化,也能夠進入到城市,看到台灣的另一個面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