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策劃寫在交流之後

  • 作家相片: 編輯台
    編輯台
  • 2018年5月25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18年6月12日

文/黃鈺婷(策劃人)


圖說:鈺婷在印度交流現場進行口譯工作。



2018年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4月底結束在屏東三地門蒂摩爾古薪舞集的交流實驗作品呈現,正式為今年的實驗性交流劃下了句點,讓人著實期待2019年共製作品的發生。不少人問我當初策劃的緣起,未避免過於個人情志抒發而為文冗長,決定直接在網站上放上當初申請案的計畫緣起,此文將把注意力放在這次的交流過程上,由策劃的角度,回顧整體計畫流程並做深層的反思,從計畫開頭的種種令人興奮到戀戀難忘的結尾中,找出可行及有效的理由,使今年的計畫具有公開性的參考價值。


不同文化交流有沒有距離?


臺灣屏東與印度孟買的地理直線距離將近5000公里,中間不知翻越了多少文化圈,轉機最快需要花10小時的時間才能抵達印度,在科技的進步下,地理距離已經不是障難,若要問交流的過程,有沒有其他障礙,以這次的結果來看,幾乎是沒有。若是從策劃面向來看,身為中介者,可以固定規劃的事其實有限,有幫助的地方,其一時間上鋪陳得宜, 2月交流前期作業、3月印度當地交流、4月台灣當地交流,時序間隔沒有拉得太長,換句話說,時間鬆緊間隔適中,助於維持雙方的溫度。其二在交流前為雙方舞團做知識性的初步定位,例如提供文化圖像或是舞蹈工作坊體驗,預留想像及提問,有助於打開雙方的好奇及對話的調頻。


當真正進入3.4月份,兩個舞團正式前往對方國度交流,策劃主導者轉換成因地制宜,我則退位至觀察及協調的角色,策劃者改由兩個舞團的團長站在前線,用他們想要呈現給彼此的方式,充分展現自己的文化特色及舞蹈內涵,這無疑帶來很多驚喜。雙方在自己國度安排的見面歡迎方式,都用在地傳統來安排,可以說,在印度和在台灣,第一個見面的時間點,他們就給予了彼此的最多、最豐盛的一切,用誠意打開了交流的大門,任何人很難不為此而感動。


接下來的交流發展,還有很突破性的焦點,蒂摩爾古薪舞集及Kaishiki Nrityabhasha除了專業的演出之外,各自對於舞蹈教育及文化傳承都非常重視,兩個舞團的成員都具有教師的身份,也因此他們在各自的主場中,會邀集周邊的成員加入一起學習、觀摩,年齡層從小學到成人,且不限於專業舞者。舉例來說,蒂摩爾古薪舞集在印度的兩場關於排灣族傳統樂舞與當代舞蹈分享會,印度舞團特意安排時間邀集了不同班別學習古典舞的成員一同加入;相同的,當Kaishiki舞團到三地門進行交流,蒂摩爾古薪舞集也邀請了蒂摩爾國小、內埔農工的學生來觀摩,這樣的結果拓展了交流的群體,嚴格說來,這並不是主要的工作項目,但我們必須承認,這超越了我們對於計畫交流的想像,實際走向廣義的交流,人群的交流。


另外一項很重要的共通點,也打破了交流的距離,兩個舞團都很重視生活與藝術,藝術並非從生活中切割開來,這讓彼此有了很重要的對話基礎,不只是舞蹈,更有對生活的熱愛,雙方舞團成員擁有絕佳的溝通默契。印度編舞家Daksha Mashruwala曾說:「如果你懂得吃,你會是好舞者。」說這句話的場景,就是在印度聚餐分享美食的情境;場景換到台灣,蒂摩爾團長路之老師將聚餐舉辦在自己家中,排灣族文化相聚時幾乎是不斷地和歌,一首接連一首,印度團隊完全沈浸在排灣文化的生活場景中,也搬出印度寶來塢舞蹈呼應,這種生活的交流也不是計畫安排的工作項目,從交流舞蹈成果的呈現,可以看出種種生活堆疊下培養出的默契及反應。


記錄研究團隊的存在有何妙用?


策劃之初,我抱著教育實踐的想法,找舞蹈研究所及電影研究所的研究生,一起加入琉璃計畫,用所學進行文字以及影像記錄,而且從計畫構想的開始一直跟到計畫結束,換句話說,這不是被動的、片段的過程記錄,而是帶有觀察的紀錄產出。必須承認,記錄研究團隊的發展也超越我當初的預期,現在需要說明他們存在的妙用在哪裡。


記錄研究團隊的成員均來自跨領域背景,是我認為的最佳選擇,原因是不同知識領域的涉略會產生不同廣度的提問及關心,很適合舞團層級的交流規模。然而,記錄研究團隊其實到計畫過半之後才真正展現出影響力,現在回想起來也符合邏輯,當交流過程每個人都還在摸索彼此的時候,記錄研究人員更是需要花時間吸取資訊及觀察,而後藉由討論,讓這個且看且走的計畫找到聚焦的方法;於是,交流過程中的多重焦點逐漸匯流,開始聚焦在當代與傳統的提問與對話。4月份在三地門的交流現場,白天是臺灣與印度的舞團交流場景,傍晚過後,就是不同領域的研究生聚在一起分享白天觀察的想法及見解,不見得觀點同一,爭論也有,但對話過程總有機會釐清問題,更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領域知識著手分析同一件事。種種過程,讓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的主標題,從標題落實到內容,記錄研究團隊此時和兩個主要交流的舞團,成為分足鼎立,進而將交流的成果擴展到研究團隊的使用媒介:文字與影像。


影像記錄,系列性的呈現3月份蒂摩爾古薪舞集到印度交流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雙方給予的課程內容總共4部約10分鐘的影片精華,還有另外2部影像作品是4月份印度舞團Kaishiki Nrityabhasha來到屏東三地門交流的舞蹈編創實驗過程,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編舞家的考量及切入點,聚焦在舞蹈身體的交流及編創概念,完整而生動。而文字記錄,和影像記錄的功用又有不同,若是說影像是交流過程的場景重現,那文字就是加上了作者的參與觀察及體驗,拆解重組後的再現;關於兩個舞團對於當代與傳統議題的提問及採訪,如實地透過逐字稿整理原音重現,更進一步,也透過舞蹈的動覺及文化混雜的研究理論整理出交流的研究與反思,落實學術在交流場域中的實踐。


結語


以上從策劃面向簡短的釐清這次交流成果,許多事情的發生不見得都是事前規劃而來,策劃具有流動性,有時得主導,更多時候得鬆手,角色其實輪流擔任,而且相互應和;策劃之初,我對於不同年齡、族群、群體差異有綜合性擔憂,透過此次交流經驗,證實多向度的組織結構會調整成彼此的支援方式,發揮各自的功用而將成果擴大。


跨文化的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嘗試,也需要到彼此的環境去感受,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動覺去體會不同文化的樣貌,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適應異地環境,初次交流體驗卻剛好可以做為經驗值,去衡量下一次的交流模式能如何延展,這對於舞蹈需要投注大量身體精力,生活的適應與否也會是評估要項。此次的異地交流時程最長以兩週為期,對於上下午不同律動模式,整天的舞蹈實驗編創排練,兩週體能也差不多到達臨界點,相較於內容層面,則是需要更長時間去彼此摸索及深化,這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會是下一次交流的挑戰。


針對記錄研究團隊,根據此次兩個舞團交流所累積的資料,整理出非常可貴的內容,裡面包含雙方編舞家對傳統及當代的觀點探問、印度古典舞者的學習之路、蒂摩爾舞者對於此次與印度舞者交流的感想,都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透過記錄研究團隊的努力,已經慢慢浮現出此次交流旅程的影像及文字,只是這些記錄大部分都以中文呈現,語言的文字翻譯大部分是英翻中的狀態,在記錄成果層面,必須承認,影像及文章的產出忽略了中翻英的需求,想法上的交流可能在語言的隔閡下而中斷,目前正在著手處理補救方案,這個經驗也寫下來提供未來參考。

Comments


© 2018 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