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琉璃小誌II

  • 作家相片: 編輯台
    編輯台
  • 2018年3月1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18年6月15日

文/ 王昱程(文字記錄)


故事也許要從東印度古典舞—Odissi Dance的大師Guru Kelucharan Mohapatra(我們簡單尊稱他為Guru Ji)開始,Dakshaji 跟隨Guru Ji 二十五年,她與我們分享她學習印度舞蹈的過程必須住進老師家中,所有的學習都由觀察而得。Guru Ji 以開放包容著名,如今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Dakshaji 繼承了恩師的精神,對於他者的文化藝術總是滿懷好奇,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蒂摩爾的大家在兩次的課程中能深刻地感受到與Kaishiki舞團的連結與情感。


這兩天的奧迪西舞蹈課程,為Dakshaji為這次交流而設計,她讓我們維持住身體原本的個性和文化印記,在一系列的基礎訓練當中,強調奧迪西舞蹈的身體協調方式,當中包含著眼神與手勢的配合,腳步和重心的變化影響著軀幹自然擺動,這一切都是讓全身自然達成的平衡與協調的方式,且無法拆解,路之說她自己這兩天的學習方式並非要精準,而是仔細地觀察Dakshaji 和其他舞者的全身,這激賞地觀察引發了今天課程後半的討論交流。


Dakshaji 分享她的當代舞蹈作品《Crossing Oceans》利用東印度民俗舞Chhau的身體形式,演繹澳洲原住民族的故事與音樂,更引發蒂摩爾一行人對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關係的好奇。Dakshaji分享在印度當代舞蹈的創作當中「Chhau」的身體元素蔚為風潮,這是印度回應全球化的當代舞創作的方式之一。路之告訴我們,在她的理解裡傳統舞蹈並不是單由專業舞者來跳,而是在生活、在祭儀當中,Dakshaji 則回應當傳統舞蹈交給受訓練的舞者來演繹確實會產生質變,且不斷被打磨,使其風格化、細緻化,她認為如今傳統文化逐漸消失,這也是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要關鍵。蒂摩爾的大家分享近代被重新編排、打磨且風格化的排灣族勇士舞,以及他們學習這支舞碼的故事(請持續鎖定),來回應傳統舞蹈的當代處境議題⋯⋯












Comments


© 2018 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