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小誌 VII
- 編輯台
- 2018年3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18年6月15日
文/ 王昱程(文字記錄)
在西元十一、十二世紀有位著名的詩人,Jayadeva,他為Krishna與Radha的感情寫下了著名的詩作《Gita Govinda》,詩作描寫祂倆之間的愛戀合歡、猜疑忌妒與種種難關。Dakshaji分享Krishna與Radha的結合在印度哲學當中,代表著兩個靈魂的合而為一,神聖且永恆,並為生命帶來解脫,而Krishna身邊的愛慕者與Radha的婚姻都是這份愛所需克服的重重關卡。
Jayadeva的作品深深地影響著奧迪西舞蹈與音樂的發展,在起源地Orissa的寺廟內多有描繪Krishna與Radha故事的壁畫,奧迪西舞蹈的創始者Guru Kelucharan Mohapatra,就為這二十四首「Ashtapadi」(《Gita Govinda》的書寫格律,一首有八對對聯。)重新編排舞蹈,是為奧迪西舞蹈的經典舞碼。

3月16日的晚上蒂摩爾古薪舞集就要呈現《Sthayi》了,然Dakshaji不疾不徐地與Namrata以流傳在 Orissa、Jharkhand與West Bengal的民俗舞蹈「Chhau Dance」進行暖身。(也有一說Chhau即將成為古典舞蹈。Kaishiki舞團的舞者亦受其訓練。)Odissi Dance是以串連姿勢、手勢與臉部表情而成的舞蹈,與Chhau幾無相似之處,在Dakshaji講求平衡的動作原理的解說之下,似乎又有了相通的心法。舞者一手持劍一手持盾,重心放單腿,持劍手一揮便是一個轉身,源自武術的Chhau Dance在奧迪西舞者身上仍顯優雅,在當代舞舞者身上便讓人看見俐落。
回到最後一次《Sthayi》的排練,蒂摩爾的舞者慈恩幾乎已經熟記動作,不過仍有一些動作和節拍需要確認。大家開始發現奧迪西舞蹈在段落之間的切換時常是十分劇烈的,前後動作組合可能在方向、力量和速度上都有極大的差異,同時Dakshaji提醒著我們,奧迪西舞蹈的四肢末梢必須飽含著力量,不能將力量向外甩,讓肌肉失去控制。還有件趣事,某個時刻,路之試圖與Dakshaji確認剛才示範的轉圈方向,Dakshaji說她頭腦已經忘記她究竟是用了什麼方式轉圈,兩人就這樣笑成一團,也許,這就是Dakshaji所謂不需記憶而要透過身體去感覺,而路之的敏銳的觀察就讓大家很快地確認了一致的轉圈動線。
也許是《Sthayi》這般的Nritta(純肢體舞蹈),少有表現Abhinaya的機會(粗略可視為臉部表情,而更接近原意的翻譯應為「引領觀眾進入舞蹈的過程與感受的方式」,在《Natya Shastra》當中還有進一步細分。),Abhinaya是Dakshaji一直想跟大家分享的奧迪西舞蹈元素。於是我們最後一次圍著Dakshaji而坐,她先從識別男女腳色的手勢開始,講起了《Gita Govinda》當中,Krishna與Radha的故事,她扮演起Radha,趁著夜深時刻,婆婆和小姑都已入睡,呼求摯友把Krishna帶來身邊;接著我們透過螢幕觀賞Guru Kelucharan Mohapatra所演出的版本,師徒一脈相承卻長出各自的Rasa,Dakshaji也預告了這天晚上,大家會觀賞到由Namrata、Siddhi、Subrata演出的版本。
這個時候筆者仍在反省著跨文化交流究竟意味著什麼?蒂摩爾古薪舞集同時肩負著排灣族文化傳承與當代舞蹈創作,他們在印度遇見以傳承古典舞蹈仍對當代創新懷抱開放態度的Kaishiki Nrityabhasha。能不能就把這段相遇比作是Radha對Krishna的愛,不在意結果,甚而渴望不斷地把自己交託給對方,深刻感受著過程的熱切並且突破層層關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