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琉璃小誌VI

  • 作家相片: 編輯台
    編輯台
  • 2018年3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18年6月15日

文/ 王昱程(文字記錄)


3月15日,Odissi Dance工作坊進入第四堂課,我們再度回到基本訓練Chouka與Tribhangi。在印度古典舞蹈裡音樂和舞蹈從來不分開,兩個基本訓練就是在同樣姿勢上進行音律與速度的變換,排列組合十分複雜,Daksha ji 透過不斷念誦音律(Bol)進行引導,久之,就忘卻對「標準」的追求,而能跟隨音律自然地做出動作,於是我們學完了組合Chouka與Tribhangi的經典舞碼《Sthayi》。終於體驗到奧迪西總是回到初始的循環美學。即便在這支沒有敘事的純肢體舞作,仍充滿哲思、生命力與感受,經驗與體會不斷湧現,而又開啟一次精彩的對話。


從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出現的舞劇論(Natya Shastra)就已經揭示印度舞蹈和敘事的關係,Daksha ji 再度分享《Crossing Oceans》的作品片段,讓路之對Kaishiki Nrityabhasha的創作升起更多好奇:如果Kaishiki依據Odissi Dance語彙進行的創作都在說故事的話,那有可能說Daksha ji自己的生命故事嗎?於是這場討論的話題就延伸至Daksha ji的舞蹈美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究竟擅長用身體敘事的Kaishiki與持續在部落裡研發排灣族當代肢體的蒂摩爾該如何合作?目前仍不得而知,諸般經驗交換與美學討論是洗清成見的過程;身體亦然,不再過度用力反而能覺察到身體的自然平衡,放下原先對彼此的想像過後,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是舞蹈。Daksha ji 就是如此胸懷開放,前一晚看了《Varhung~》有股難以忘卻的感動,讓她睡前還不經意地講出「Makudja(舞作中的排灣族語:怎麼了?)」蒂摩爾的創作帶給Kaishiki Nrityabhasha的情感漣漪,是那麼自然而綿延。該來分享一下我們的歡聚了,在道地印度料理的時刻,在Mumbai Drum Day鼓聲響起的時刻⋯⋯



Commenti


© 2018 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

bottom of page